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卷
根深叶茂——“扬子江”锻造创新平台纪实
发布日期:2010-04-20  点击率:1000

  美国学者卡斯和霍尔认为,协同作用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是21世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大学、实验室、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不同的城市创新系统参与者之间是否和谐,能否顺利实现“集成创新”,已成为影响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与此异曲同工。

  扬子江药业集团就是这样一个集上述优势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中心。即使放在全国企业中比较,“扬子江”创新平台要素之齐备也屈指可数,并以其综合、厚重的气质,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格局中最被看重的一个标杆。

  深入探析,就会发现这样一幅清晰的图象:创新平台在“扬子江”,就像扬子江人最爱的银杏树,创新体系是根;四大“孵化器”是主干;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产品是叶。叶,伸展在辽阔的空间;根,深植于肥沃的土壤;干,茁壮而挺拔,只待春风拂过,便会万花竞放。

 

  扎根总部: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高位研发平台

 

  新药研发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一种产业。“扬子江”历年来在科技创新上舍得投入,始终坚持高标准要求构建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确保高位高效运行。

  30多年前,公司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起步,产品只有技术极其普通的板兰根冲剂和川贝糖浆。低水平产品的恶性竞争决定了它不可能支撑企业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然而,企业当时的经济状况又没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科技队伍与科研队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道路,就成了“扬子江”唯一的选择。

  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式,“扬子江”先后与中国药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5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共完成100多项产学研合作,公司绝大部分新产品都是利用这种方式开发出来,其中包括董建华教授献方的胃苏冲剂和荜铃胃痛颗粒等知名品牌。

  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科研组织形式,但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必须建立企业的应用开发型科研队伍。1992年,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扬子江药业集团药物研究所,聘请全国知名的专家主持研究项目,着手培养自己的科研人才队伍。与此相配套,集团还在全国设立五个信息站,跟踪了解国际国内研发动向,建立和完善专家人才库,公司定期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企业把脉,调整新药研发方向。

  应用研究能力只是表明一个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还未拥有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了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科研能力必须向基础研究领域延伸。1998年,经国家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扬子江药业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截至目前,先后有20多名博士后正式进站工作,并已取得多项阶段性科研成果。

  如今,位于“扬子江”泰州总部的药物研究院,构建了由博士后工作站、三个药物研究所等六个部门组成的技术创新框架,组建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高位研发平台,着力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药物研究院建有高标准的满足各项研究要求的实验室,质量分析、实验仪器设备几乎全部采用世界最知名品牌。现有一支100多人的研发团队,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到总人数的90%,雄厚的科研实力,保证了每年有10多个新药立项问世。

 

 

  立足南京: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国家级实验基地

 

  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扬子江”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

  2002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扬子江药业集团投资1.5亿元,联合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5家科研单位,共同组建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中药研发的原始创新。

  定位“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工程中心,目前已建成五大技术平台——大孔树脂为代表的色谱分离技术平台、超临界萃取技术平台、膜分离技术平台、超微粉碎技术平台和国家规模化实验室技术平台。其中,作为我国急需推广的高新技术之一,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它能有效解决中药及其复方提取、分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工程中心侧重于开发中药单体、中药有效部位、中药注射剂产品及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已成为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国家级实验基地。中心通过产学研密切合作,初步形成包括化药合成、化药分析、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药理等领域的技术队伍。现有硕士12名、博士4名、副教授1名,研发人员达到30人,人员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进一步壮大研发力量,拟从世界知名制药公司引进美籍华人科学家5名,并聘请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中外客座教授10位。

  工程中心针对我国当前医药形势及公司经营策略需要,在坚持走“创新”之路的原则下制定了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即创新模式由仿制向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转变;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互动,促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为本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强药战略、高科技标准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五大战略,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取得累累科研硕果。

  2007年,工程中心筛选新药项目17个,其中包括3个中药1类新药EMG、YXNZ和DHS,1个化药1类新药XJMZ;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

 

  放眼全国:借助国际力量构建更高层次研发平台

 

  站在世界科技研发最前沿,借助国际研发力量,联合构建更高层次的研发平台,是“扬子江”打造科技孵化器的又一新亮点。

  2004年,“扬子江”聘请原美国某著名制药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在上海海尼药业联合成立的中美司佳药物研究所,致力于进行创新化合物的合成与筛选。3年来,该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1000多种全新化合物,用于药物筛选。

  2001年开始,“扬子江”投入4.2亿元在南京马群打造南京海陵药业,建成国家级中药研发工程中心;抢滩上海,投资3.5亿元,建设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随后西进成都,投资3亿元建设四川海蓉药业。再后来是南征北战,广州海瑞药业和北京海燕药业相继投入建设。在泰州总部,总投资6.5亿元,作为江苏省沿江开发重大项目“一谷六园”龙头园的扬子江药业城已经初露雄姿。以长三角为大本营,“扬子江”位于泰、宁、沪、蓉、京、穗等的七大产业基地框架全面铺开,形成“七星拱月”的战略版图。

  近年来,“扬子江”依托大城市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分别在上海海尼药业、南京海陵药业、四川海蓉药业、北京海燕药业、广州海瑞药业等子公司,建立子公司药物研究所和科研平台。南京海陵着重中药现代化的创新;四川海蓉主攻男性疾病用药、妇科疾病用药;上海海尼注重心脑血管用药等创新药物的开发;北京海燕主要致力于生物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着眼未来:以新药研究院为基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扬子江”正在依托现有创新体系,联合国内外科研资源,投资建设江苏省(泰州)新药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化学药物研发技术中心、中药制造工艺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药物研发技术中心、药物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四个新药研发中心,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化基地。该项目于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研发机构建设项目之一,并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可望于2010年6月全面建成。

  据了解,化学药物研发技术中心,从事创新化学药物的设计、合成、筛选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原料药的中试、产业化研究。中药制造工艺工程研究中心,从事大孔吸附树脂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等技术在中药制造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研究。生物药物研发技术中心,从事生物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单克隆抗体研发技术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药物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从事难溶药物脂质体技术、缓控释制剂技术、药用乳剂技术、中药胶囊防潮辅料技术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2007年初,“扬子江”在江苏省(泰州)新药研究院下设的药物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基础上,申请建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年8月,科技部正式批准36个企业实验室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扬子江”凭借技术实力雄厚的“药物制剂新技术实验室”,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家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该实验室以缓/控释给药技术、微粒给药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应用基础、制备技术与相关产品开发研究。同时将加大行业技术辐射力度,引导行业整体技术发展,发挥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目前,实验室建设方案已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

  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底气十足:“新药研发中心建成后,将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技术跨越与结构调整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所形成的科研条件、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创新体系:擎起一个根深叶茂厚积薄发的“扬子江”

 

  “十五”以来,扬子江每年都以销售收入的6%投资于科技创新。

  经过持续重资创新体系建设,“扬子江”现已经初步建立起分工明确的创新研发平台体系:建成了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药物制剂研发平台,以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体的现代中药研发技术平台,以上海中美司佳药物研究所为主体的创新化学药物研发技术平台。以北京海燕药业药物研究所为主体的生物药物研发平台正在筹建当中。

  借助一个个高研发平台,“扬子江”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创新科技使得“扬子江”的新药研发速度大大加快,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和疗效不断提高。自1996年以来,“扬子江”每年立项研发15个以上的新药,其中一、二类新药占了多数。源源不断的新品为“扬子江”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保证了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扬子江人收获着累累硕果:相继荣获“全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评比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第一名、“全国百家创新研发中心”、“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国科技名牌500强”等殊荣。